商用车新能源化亟待提速

2025-01-20 10:24:31 来源:经济日报 阅读量: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本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80.5万辆和387.3万辆。其中,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53.2万辆,市场渗透率17.9%。与新能源乘用车高达47.6%的渗透率相比,商用车新能源化亟待提速。

  商用车主要指客车、货车、专用车、工程车辆等用于运输人员和货物的汽车,比乘用车体型更大、对于载货能力的要求更高。虽然目前我国商用车保有量仅占汽车总保有量的12%,但其碳排放量占比超过55%,被称为汽车和交通领域减排降碳的关键少数。从某种程度上说,加快商用车新能源化,对于调整能源结构、实现碳中和更为迫切。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起步于商用车领域。2009年,“十城千辆工程”启动,主要针对的就是城市公交大巴及专用车等商用车。不少人感慨,商用车新能源化得到的政策支持,一点也不比新能源乘用车少,但实际推广进度并不如乘用车,这值得深思。

  商用车之所以遭遇新能源化难,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使用场景复杂。作为生产资料,商用车对车辆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现有电动化方案难以满足。二是经济性要求高。纯电动和氢燃料商用车的初始购置成本高,且氢气价格及相关使用成本也制约了其市场化。三是补能设施不完善。充换电或者加氢站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高速公路沿线,充换电设施或加氢站的缺乏,给新能源商用车的运营带来了不便,导致用户存在“补能焦虑”。

  破解这些难点,首先,要达成一个行业共识,即新能源汽车应以电动化为主体,并推动多元化发展,包含增程混合动力、甲醇等多种技术路线。目前,纯电和氢燃料是驱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但从综合续航里程、可靠性、经济性、场景适应性等因素来看,这些技术路线应用到商用车领域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大量涌现,新技术的成熟不断催生增长潜力巨大并具有广泛赋能作用的新兴产业。事实上,技术路线的成功是企业竞争和市场选择的结果。更优质、更有前景的技术路线脱颖而出,需要我国加快新能源商用车多元化技术路线的探索。

  其次,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乘用车已基本实现“油电同价”相比,目前新能源商用车的初始购置成本远高于燃油车,后续降本空间仍存。降本固然需要产品规模的扩大,但更依赖技术创新。新能源商用车生产企业要通过创新驱动,加强电池技术、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加快产品迭代升级的同时,降低生产制造和终端售卖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最后,还要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在电动化背景下,商用车的商业模式被加速重构。与传统商用车相比,新能源商用车售购不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企业构建覆盖销售端、货源端、能源端、运营端、回收端的多维生态。如何为用户嫁接更多资源,开拓更多运营场景,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并形成成熟的商业闭环,也是处于产业链核心地位的商用车企需要考虑的问题。(作者:杨忠阳)

责任编辑:张小容

免责声明:中企汽车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本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80.5万辆和387.3万辆。其中,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53.2万辆,市场渗透率17.9%。与新能源乘用车高达47.6%的渗透率相比,商用车新

2025-01-20

  近期,有道路货运公司和从事道路货运经营的车主反映,一些安全统筹公司宣传“低价”“风险补偿”“专项理赔”等,诱导其购买“安全统筹险”——机动车安全统筹服务。本以为购买的是一种“车险”,但

2025-01-20

  记者7日从宁夏商务厅获悉,今年,宁夏坚持“政策+活动”双轮驱动,统筹相关金融支持、企业让利等优惠措施,持续扩大政策组合包,截至目前,汽车以旧换新累计申请3.43万辆,审核通过2.2万辆,拟补贴资金3.81

2024-11-07

  8 月 29 日至 9 月 1 日,2024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在滨海新区举办。本届论坛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希望为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9-04

  今年以来,多家德国车企放缓电动化转型步伐,通过大幅削减成本和裁员等措施着眼未来发展。大众汽车集团2日发布声明说,公司正考虑首次关闭其在德国的一家汽车制造厂和一家零部件厂。计划如果得以

2024-09-04

  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了19个新职业、28个新工种。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和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员引发广泛关注。

2024-09-04

热门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图集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ICP经营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6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中企新传媒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5-2128698 18287516758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滇公网安备53050202000810

技术支持:九龙网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